3月25日晚,河南省邀请近百名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参加其在北京钓鱼台宾馆举行的2013“中原之夜”主题晚宴。晚宴上,河南省新任省委书记郭庚茂多次向嘉宾推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下称《规划》),郑州成为27个省(区、市)的51个城市先后提出的54个航空经济区中唯一一个国家级的航空港综合实验区。
作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其意义在于,在中国内陆地区形成一个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直接与全球资源对接。河南也借此寄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中原崛起的桥头堡。
凭借以郑州航空港为核心优势的交通优势和近两亿人口的大市场,中原经济区对争夺中国经济第四极也跃跃欲试。郭庚茂表示:“目前,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兴市场和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青睐的热土,正在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然而,科教力量较为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的中原经济区,能在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争夺中胜出吗?
中原新引擎
在强大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未来10年,这里将是河南经济持续增长的热点。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进出口额达到2000亿美元,郑州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航空都市,“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综合实验区,为什么落户河南?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对此认为,这是经济潜力和发展速度的体现,河南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规划科学可行,才能很快获得国家批复。
郑州机场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枢纽机场,而以此为依托,其正在建设航空枢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客运零换乘和物流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上河南对航空港地区空间布局的规划开发,这被看成是河南境内的一片投资热土。
“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的航空货运量增长50%,在全国增速第一。航空物流发展势头迅猛,很多其他口岸出口物资开始向郑州汇集。”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表示。
郭庚茂表示,郑州航空港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便于接入主要航路航线,适宜衔接东西南北航线,一个半小时航程内覆盖中国2/3的主要城市、3/5的人口,具有发展航空运输的独特优势。
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的中原经济区,有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人力资源、交通物流、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都是中原经济区的优势所在。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大'引擎’。在强大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未来10年,这里将是河南经济持续增长的热点。”
“按照国家规划,我们将在415平方公里的实验区内,以郑州大型航空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形成全国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郭庚茂说。
显然,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加强了河南在争夺中国经济第四极过程中原本就地位牢固的交通优势。
中原新优势
河南周边的多个省市也纷纷向中央打报告申请“加入”中原经济区,其中尤以安徽最具代表性。
除了一贯的交通优势外,中原经济区谋求成为中国第四极的筹码还有劳动力、市场优势。
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全部及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省部分地区,覆盖30个市和3个县区,总人口1.8亿,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国的13%和9%以上;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占全国的7%和10%,粮食、畜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和15%。郭庚茂因此认为:“中原经济区在中国改革发展大局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从对手身上才能看到自身真正的实力。“九省通衢”的武汉一直是与“天下之中”郑州角逐“中部大哥”的最有力竞争对手。湖北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GDP全国排名第6位,远超河南。而到了2010年,河南跃升为全国第6,湖北被挤出前10。
1981年,武汉GDP全国第四,超过沈阳和广州,仅次于全国三大直辖市。彼时的武汉直接将三大直辖市作为竞争对手。与长沙和郑州相比,武汉拥有3倍的压倒性优势。但是30年过去了,郑州从一个县城大小的城市,一举超过昔日的巨无霸武汉。
根据2010年的中国各省市GDP排名,双双进入万亿俱乐部的湖北和河南,河南GDP约为湖北的1.5倍,而10年前,河南则只是湖北的四分之三强。10年间,河南的综合发展速度,是湖北的2倍,河南的综合实力也已超过湖北。
而中原经济区1.8亿人的巨大市场空间,也是其吸引投资的重要优势。实际上,国家级的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花落郑州,也正是看到了其巨大的内需市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获批,给河南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自豪感,还包括财税、国土、规划等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
事实上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去年批复实施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了诸多政策支持。
正因为此,河南周边的多个省市也纷纷向中央打报告申请“加入”中原经济区,其中尤以安徽最具代表性。安徽表示要将整个涵盖全省一半区域面积的区域纳入到中原经济区来,一改往昔对河南提出中原经济区默不作声的姿态。而这种微妙的变化背后,是对中原经济区前景的向好。
而由于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具有先天的优势。随着富士康的落户,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制造中心”,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在郑州周边落地,这也促进了河南产业结构的升级。河南正逐渐制造类似的“惊喜”,农业大省形象已渐行渐远,工业大省工业强省形象轮廓分明。
河南短板
在经济总量上,尽管中原经济区已经达到4.5万亿元,但其核心部分河南省2012年的经济总量只有29810亿元,这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有较大差距。
然而,在中国第四极的争夺中,中原经济区有着诸多先天不足。
在经济总量上,尽管中原经济区已经达到4.5万亿元,但其核心部分河南省2012年的经济总量只有29810亿元,这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有较大差距。
制约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一大障碍是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偏低。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达到42.4%,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3%。
耿明斋在他主编的《2012年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报告》中提到:第一产业在河南经济总量不足10%,但是同期就业人口却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6.5%。这意味着同非农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仅占26.8%,说明河南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仍然较弱。
从2004年开始,河南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其中2007年一度达到2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中的河南省GDP总量在全国排前5位。其中资源类、高耗能工业在河南工业中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缺乏高精尖产业。
耿明斋呼吁,河南优先发展工业,使得工业增加值已占河南GDP达到60%~70%。但同时要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资源类、高耗能工业的比重,发展高附加值的行业。
金融一直是河南最感无奈的问题。河南省金融办主任孙新雷曾在一次论坛上透露,2010年,河南金融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度仅为2.6%,远低于5%的全国平均水平。虽然郑州地区金融业增加值以6%位居全省最高,但是重庆、北京和上海却分别是9%、12%和15%。
河南九鼎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张保盈说,河南一直以来过度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服务业的发展。这是目前zf管理上存在的重大问题。不过张保盈也表示,这也是中西部地区共同的症结所在。
河南工业产业中缺乏高精尖产业,金融等服务业发展缓慢则与河南缺乏科技人才、科教力量不足有直接关系。
河南虽然拥有一亿人口,这既能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也是巨大的消费群体。但是其接受大学教育人数的比例依然偏低,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4.63%,而2011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26.9%。2011年,河南省每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数227人,其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144人。河南的高等教育现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原经济区对人才支撑的要求。
专题:hn.ifeng.com/hnzhuanti/zhengzhouhangkonggangqu/ 郑州航空港区 支撑中国第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