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随着小米董事长雷军的一声锣响,小米(1810.HK)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发行价17元港币,估值543亿美元。这是全球第三大科技公司IPO,同时也是港交所“同股不同权”新规实施后的首支新股。
创业八年的小米,在产品制造、商业模式和企投模型上有着诸多独立创新。对于陶瓷行业而言,当越来越多陶企被时代推搡到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时,或许我们能从小米身上学到些什么。
小米的性价比哲学
小米在国内一直坚持性价比路线,这是小米和红米系列手机能在市场上保持优秀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价格十分亲民外,小米手机在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持有的优势,也让小米从刚出道时的学生机变成了如今不少年轻人首选的国民手机品牌之一。
在陶瓷行业,很多陶企自比为“陶瓷行业的小米”,想要表达的无非是产品具有性价比——品质足够好、价格足够低。但为了追求性价比,瓷砖的设计和产品体验往往被忽略,只因这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而成本增加之后就谈不上性价比了。
那么小米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整合供应链。小米供应链负责人张峰曾表示,要有令人尖叫的价格,就要有一流的供应链。
在小米手机的生产环节,小米自己只负责研发和设计,元器件全部从供应商处采购,组装也交给富士康等专业代工企业,小米有专门的供应链团队来进行协调和整合工作。在业绩下滑严重的2016年,雷军甚至亲自抓起了这个工作,最终让小米成功实现逆转。在保证品质和审美的前提下,仍能维持成本制造上的规模优势,这就是小米的性价比哲学。
陶瓷行业的生产模式与手机行业较为相似,除研发、设计外,其他环节也十分依赖供应链。此前由于原材料供应充足,开采、加工企业较多,上游企业基本采用市场化定价机制,陶企则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但随着长期的开采以及受环保政策影响,部分高端优质的原材料已无法实现稳定供应。此时,陶瓷企业要想保住性价比优势,整合供应链就显得至关重要。
欧神诺陶瓷总裁陈家旺曾表示,“对上游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与管理能力,将逐渐成为主流品牌企业能否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可以看作是对小米的性价比哲学最为中肯的解读了。
重新定义消费者关系
小米拥有世界上最忠实的消费者群体——米粉,这个群体诞生于小米的口碑营销战略,伴随着小米一路发展壮大直至今天。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参与感》一书中表示,“小米的用户关系指导思想就是——和用户做朋友!”本着这样的用户思维,小米用米粉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关系。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陶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也早已不是简单的卖货关系。陶企除了要满足消费者对瓷砖产品物理属性上的追求外,人性化的服务也逐渐担当起重要角色,成为瓷砖消费中的重要附加值体现。
在这样的消费关系中,陶瓷品牌要抛弃“消费行为发生后,企业和用户之间就没关系了”的思维。除了常规的免费量房、设计、送货上门、铺贴指导等等,陶瓷品牌还要用完善的售后服务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品牌信任建立之后,消费者不仅会维护品牌的口碑,还会帮品牌做传播。
对于陶瓷企业来说,打造一个像米粉一样的群体或许很难,但“和用户做朋友”则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在这方面,以简一大理石瓷砖为代表的部分瓷砖品牌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布局生态链
从切入移动电源市场大获成功,小米便以投资孵化的形式围绕手机向外拓展生态链业务,这些业务涉及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等多个领域,涵盖了耳机、小音箱、空气净化器、电饭煲等上百种商品。截至目前,小米已经和200多家生态链企业形成了以价值观、消费者关系和资本为连接的泛商品集团。
布局生态链,不仅让小米收获了业绩增长,同时也增加了小米的抗风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跨度极广的生态链业务让小米的触角深入到消费者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小米从一家手机公司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loT平台。吴晓波认为,小米生态链可以让小米保持激进的跨界打击和破坏者姿态,并免于陷入“创新者的窘境”。
陶瓷行业不乏做多品类的企业,随着大理石瓷砖和现代仿古砖的走红,专注于单一品类的品牌也越来越多。两种模式本无可厚非,但从企业做大做强的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一家单一品类企业能称得上是大体量。归然书院院长鲍杰军曾表示,品牌与品类捆绑得太紧,短期内品牌能很快取得消费者的认可,但长期而言,品类有可能成为品牌发展的一剂毒药。
从抛光砖到抛釉砖,再到仿古砖,建陶行业的流行产品会随着流行趋势的改变而更新换代。风潮过后,单一品类企业或许会面临销量下滑的局面,而多品类的企业则由于“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在新时代,跨界整合将成为陶企扩张的重要手段,而此时一些品牌提出的大家居战略,或许与小米生态链有着殊途同归的道理。(来源: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