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行业利润为何越来越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陶瓷厂、供应商、经销商纷纷感叹:瓷砖行业的钱越来越难赚了,“一年到头昼夜不断的忙活,钱没挣到钱,还弄得疲惫不堪。”
有行业人士表示,近两年陶瓷市场下行,内卷加剧,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估计,去年全国有30%的陶瓷厂处于亏损状态,50%保持盈亏平衡或略微盈利,只有20%活得比较滋润。”
据中国建筑卫生协会数据,2022年全国1026家陶瓷厂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69%,销售利润率为4.74%,比上年同期减少1.14%。这一数据亦可佐证,瓷砖的利润越来越低,许多陶瓷厂已经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而供应商也表示,现在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价格战异常激烈,哪怕一年的销售额能做到几个亿,但产品利润率仅有微薄的几个点,一旦遇到坏账、烂账,企业就几乎处于不赚钱状态。
在终端建材市场,大量的经销商吐槽:“现在卖砖,各种破损、抹零,还有同行无底线的恶性竞争和产地诋毁,价格越来越低。”还有经销商大吐苦水,以前雇工人送货,现在自己亲自送货,几十块钱的砖,就赚点微薄的搬运费。
种种迹象均表明,瓷砖行业的确不像以前了,生意难做,成本愈来愈高,利润愈来愈薄。尤其是在房地产下行、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家装/零售市场还是精装/工程项目都不尽人意。
也有人开始怀念10来年前。一家企业只有一两条、两三条窑炉,一两条窑炉只需要做几个品名,或者说一两个品名就能做上大半年,那时候市场需求供不应求,经销商和新客户随随便便开,瓷砖流水线真的就是印钞机。
再后来,有些企业开始重视品牌的打造,将赚到的钱拿出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进行品牌包装和终端投入,打广告、请代言、建专卖店、装修补贴、经销商返利、设计师返点等等,一顿操作,逐步建立了行业内以及市场的品牌形象,集聚了一定的渠道资源和终端口碑,也完成了最早一波的陶瓷行业品牌蜕变。
这样的操作也让更多的企业看到了品牌的价值,紧接着又一波产品升级、建展厅、打广告、我投资你开店等等,为了新客户和空白市场可以说不惜下血本。但是,这两年明显感到终端做陶瓷品牌难了,陶瓷产品的利润也越来越低了——许多品牌大肆削减费用,对于品牌建设的投入能省则省,逐年缩减。那么为何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从个人角度做一些浅薄的解析。
第一、终端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国家房住不炒的大政策调控下,房地产行业近年整体呈下行趋势,房地产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都是装修行业以及瓷砖等材料的直接上游,房地产的市场好坏,直接影响到瓷砖市场的好坏。目前在很多二三线的城市房地产都出现了供过于求以及有价无市的局面,包括大的房企、房地产公司在内,房屋销售和资金回笼俨然没有盖楼那么简单。
第二、刚需购买群体在逐年减少。
当下刚需购买力的主要群体是85后到95后这一段人,他们大多数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基本上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一代人天然的经济基础或者说家底子要明显好于上一代(80后),这代人的父辈以65后、70后为主,而65后、70后这代人也是当下社会掌控最大社会资本的人群,他们很早就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多数人拥有1套以上的房产。在房子有足够富余的情况下,很大原因影响到了下一代人的购买决定。房子买卖尤其刚需的少了,装修和瓷砖买卖自然就减少了。
第三、销售渠道趋于多元化。
瓷砖的销售平台一般以家居卖场或建材市场零售为主,然而这样的局面早在多年前就发生了改变,整装公司、家装公司以及精装房等瓜分掉了瓷砖卖场7成以上的份额。现在一线城市的经适房、保障房以及装配式住房的比例等等,都是瓷砖销售渠道的直接威胁。
表面上看这些渠道的确改变不了装修和瓷砖作为刚需的性质,但是低廉的采购预算、复杂的中间采购成本、漫长的供货和付款周期等等严重压缩了瓷砖的利润。
第四、产品竞争白热化。
产品竞争包括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经销商的提货成本。受大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影响,企业的原物料成本、节能生产及环保成本、设备更新及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等,经销商的储运成本、店面运营成本、渠道销售成本等,成本的增加换回来的却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差异化和创新困难,终端缺乏产品卖点,产品价格过于透明,产品低价竞争激烈等。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跟其它产业相比,陶瓷行业的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无论是做厂家还是做经销商,毕竟这个行业还是相对冷门,资本市场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绝对的寡头垄断。
只要有装修就一定会用到瓷砖,换句话说房地产和装修市场都离不开瓷砖,所以瓷砖永远都是朝阳行业。生意难做与否本是市场规律,有高就有低,自然也有否极泰来的时候。
(文章来源:陶瓷信息-公众号,侵删)